想必各位都有看過這樣的文章,成功人士的10個好習慣、成功人士都在做的事,這種文章會讓你覺得,只要我跟著做,我也會成功,請問,有誰做完這十件事,就變成比爾蓋茲第二?為什麼我們做了一樣的事情,卻沒辦法晉升為成功人士呢?答案是面對失敗的心態,《心態致勝 Mindset》提供解釋。
💰支持我持續創作
https://pay.firstory.me/user/transform153
IG找我玩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153_trans/
作者卡蘿兒·德維克邀請了不同人來做測驗,一開始很簡單,後面越來越難,他想看看這些人反應是什麼,大部分寫到越後面,臉色越來越難看,但是有個小男孩的反應很特別,男孩很興奮的說:「太好了!我就是想要這種有挑戰的題目!」這也讓作者感到好奇,是什麼原因讓男孩這樣回答的?於是開始進行研究。
卡蘿兒德維克就發現,我們人有兩種心態,一種是定型心態,另外一種是成長心態,簡單來說,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不能改變,但成長型心態的人則相反,他們認為能力可以培養。你可不要小看對能力的認知差異,光是這樣的認知落差,就帶來不一樣的結果。
兩種心態
定型心態的人,因為認定能力是天生的、沒有辦法改變的,所以認為笨蛋才要努力,因此更害怕失敗,他們會逃避努力,避免暴露自己的無能,常常會說「我本來可以…只是….」。只要碰到失敗的事情,就會責怪他人、找理由推卸責任,比起學習獲得什麼、過程有多精彩,個人最終的成功與形象更為重要。
成長心態的人,因為認為能力可以改變,所以遇到挫折或困境時,他們的態度是比較正向的,並不是說這些人不會沮喪、難過、怕失敗,而是比起逃避自責,他們更願意付諸行動,讓下一次做得更好,比起結果,他們更在乎有沒有努力、學習到什麼以及學習的過程。
為了讓大家更容易了解這兩種心態的差異,我們來舉個例子:
今天你考試考不及格,或者你今天上班被老闆罵,回家的時候好死不死被開了罰單,而且還下了大雨,淋成落湯雞,你想去買一碗湯暖暖身子,結果店家臨時公休,一切都太不順了,你想要打電話跟朋友講你的衰事,結果沒半個朋友接電話,總之,今天非常的不順。
定型心態的反應會是,我好衰、老師出題太難了,我真笨都不會這些東西、老闆怎麼那麼雞歪,我又沒有做錯,是老闆太挑剔,平常就偏心差別待遇,臭警察為了業績才要開我單,平常都不開偏偏今天就抓我…..碎念完一番後,就叫個外送、追劇,繼續過生活。
成長心態的人則是,今天真的過得不太順,考試考不好,是我某些地方有粗心大意沒有讀熟,下次要提早準備;老闆責備我是因為我做錯事了,下次我會更注意這些事情;以後我會遵守交通、注意警察有沒有在附近….。
成長型心態的人知道,任何挫折、困境、衰事,不代表什麼,下次改進就好了;定型心態的人則把這些事情,當作世界末日,或意味某種身份或象徵,好像考試考不好等於笨,老闆責罵,表示能力很差。
籃球界的神,喬丹,高中沒有一個球隊想要收,他媽媽說,那就多練習吧!於是他不停的訓練籃球的技巧,才站上NBA,而且只要是球賽輸了,喬丹不是放飛自我,而是繼續練球,堪稱最努力的人;後來從棒球屆回歸籃球時,他的表現是不好的,公牛隊屢次戰敗,一個籃球明星一直吃敗仗,外界批評聲浪一定很大,喬丹接受這些失敗跟批評,他做了更多的努力,否則隨著年紀的增長,體力多少會變差,他沒有被年齡打敗,而是一直站在頂峰。
不過,網球天王約翰麥肯諾就不是這樣了,他輸球的時候,怪東怪西,怪木屑不好、場邊太吵、攝影師拔掉耳機…總之理由一堆,脾氣很暴躁,被稱為火爆小子,甚至有一次聚會上,有位日本女子被他吐了一身,隔天還拿禮物來道歉,他就說:這就是當第一名的感覺。麥肯諾後來的表現都不好,看他輸球的態度,你就知道麥肯諾絕對不會檢討、想辦法進步,最後在 1992 年退休。後來有看到新聞,說 2016 年復出又奪冠了,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改變了。
成長心態是成功的鑰匙?
不過,擁有成長型心態,不表示你肯定會成功、肯定能幹大事,而是在學習或任何表現上,可以持續的成長、精進,你有更大的發展性,表現也會比較出色,不是擁有對的心態,就無敵萬能了,人的條件、先天才能還是有差異的,Ellen Winner 有本著作叫 Gifted children,麥可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,十個月就會認字,三歲就可以做代數題目,還可以驗證數學題目,他常常會要求爸媽一起解題。
即便如此,我們還是能夠過成長心態,獲得更出色的表現,你現在的表現、展現的能力,不會是終生的結果,有位教育研究人員叫 Bloom ,他說排除那些神童跟嚴重缺陷的人,一個人能做到的事,所有人也都能做到,只要提供適合的學習條件。
卡蘿兒·德維克還特別強調了一點,我們人都有這兩種心態,並沒有說誰一定是什麼心態。
我就想起以前即興演講的經驗,國小三年級左右,我就被老師抓去參加國語文訓練,午休、放學天天練,也因為長期的訓練,我確實有不錯的成績,校內、校外都是第一或第二名。但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,這是因為我很努力,反而是聽親戚會來跟我說:你好厲害啊!
我當時也沒認為這是與生俱來的才能,但知道我在這方面很厲害,我有一定的能力,而且這件事做好還能受到稱讚,於是到國中、高中,我幾乎是不積極參加訓練的,因為我夠厲害啦!還需要訓練?殊不知,後面發現我已經被其他人超越了,也不太敢聽老師的建議,老師給的建議會讓我感到丟臉、能力差才會被批評,最後甚至放棄參加校外比賽,這是我的定型心態。
到大學上日文課,我反而很勇敢,考試考差的時候不會難過,課堂上被老師cue發言,講不出來或講錯,我也不會覺得丟臉,或是覺得自己很笨,因為我知道我學得會,也想要學,這時就是成長心態了。
不要以為一個人只有一種心態,我們面對不同事情,會有不一樣的心態跑出來。
定型與成長心態在教育、企業與感情上的影響
前面解釋了兩種心態的不一樣,我們再來看套用在不同情境上,心態產生出來的結果又是什麼。作者舉了體育、企業、教育還有人際情感四個生活領域,我就排除體育來說說其他三個影響吧!
企業心態,造就成敗
首先是企業,作者在研究的時候發現,有成長心態的企業,員工會比較認同,而且忠誠度很高,他們一致認同公司給予很大的空間,放手讓他們挑戰、創新;想反的,定型心態的企業,反而讓員工很想離開,公司更注重一個人的才能跟智力。
別小這些心態的差異,這是嚴重到會讓企業倒閉。美國有一家叫安然公司,原本前景都超爆好的,但因為公司很重精英主義,要招募優秀、學歷高的人才,用天才、才能來去評估一個人,結果就是,他們為了讓自己、讓公司看起來很厲害,於是作假帳,謊報營收,最後在 2001 年倒閉。IBM也曾迎來一波危機,在路易斯接手後,他力抗菁英主義,把那些只想要排場、只注重成交量,但是執行力很差的人開除,IBM 獲得了明顯的成長。
企業文化會影響,老闆同事也是一樣的,我就想到,以前一位同事,為了讓自己在總部那邊得臉,硬要做浪費資源、不可能的事情,還謊報了數字,想逼大家幫他做,還有只要事情不如意,就會飆罵對方,提出刁難人的問題。
還有,我有一位朋友在大學工作,他的上司是一位副校長,那個驕傲的程度很誇張,明明是有錢可以買汽車或是機車,偏偏不買,還要助理開車載他出去吃飯、應酬,助理問他為什麼不騎機車呢?這位偉大的副校長竟然說:「騎機車有辱身份,要也是騎腳踏車」;不單如此,還會故意刁難下屬,明明是自己提出的計畫,要下屬幫他寫完之外,竟然問對方:「為什麼要這樣設計?用什麼精神寫的?你這樣別人問起來,怎麼回答得出來呢?」這位副校長,很典型的是定型心態的人,需要排場,需要透過刁難、貶低他人,來提高自己的身份。
如果職場上遇到刁難、無法溝通,而且不能反對又很重個人形象的上司,我想在工作這部分,有很大的機率是定型心態。
感情不需要努力?
再來是感情,我們難免會遇到失戀,定型心態人選擇報復,他們認為對方的離開,代表自己不夠好,即便他嘴上大罵對方渣男,把所有的錯誤責怪到他人身上,成長心態的人,則是會選擇理解跟原諒,然後想想自己可以從這段感情中獲得什麼。
還有,現在網路上常流傳關於感情的抒發句子,好比女生不是不愛了,只是累了、需要去迎合或努力的感情,不是好的感情。學校應該要好好上一堂情感課,一段感情怎麼可能不需要努力?像有的人,會希望對方自然的理解他,希望他們心有靈犀,男生我不知道,不過女生確實有這樣的傾象,你不希望對方去參加聚會,嘴巴就說去啊!結果對方去了,你就生氣、說他不懂你,我們都不是神,不會通靈,不溝通的感情絕對不會美好,我們看到有默契的夫妻或情侶,是相處磨合而來的。
我學生時期失戀,一直都是定型心態的人,現在反而是成長心態的人,因為我知道,一段感情失敗,是兩個人的錯,不管對方是不是背叛你了,你自己一定有做不好的地方,我沒辦法控制對方怎麼想、怎麼做,我能控制的是我自己。
影劇《三十而已》的顧佳,遭受到老公背叛,他哭得傷心欲絕,但也同時發現,老公會打遊戲、有什麼樣的想法,其實他一點都不清楚,顧佳完全是成長心態的人,也呼籲各位男女,感情上要培養成長心態,這是讓你成長、變得更好的心態,也是能保護自己的好心態。
老師與父母如何培養成長心態?
最後就是教育了,教育這塊我是最有感覺的,不知道各位身邊有沒有以前成績不好,但是成就非凡;還有以前成績超爆好,結果出社會也只是平凡人?教育的體制,還有老師父母的行為、言語,都在灌輸我們「分數至上」,分數考高了才代表你聰明、厲害,要透過好的分數建立信心,這就會變成,孩子會依賴分數,自信心來自於父母的稱讚,他們要完成的是父母老師心中的期待,他們不會去探求更多的知識,不會尋求進步、方法。
我有個朋友在國小當代課老師,有一次他出的題目,讓小孩子考不好,結果被家長客訴,原因是:題目太難了,小孩子考不好會打擊他們的信心,我聽了真是感到不可思議!難道分數是一切嗎?孩子們有沒有學習正確、有用的知識,就不重要了嗎?希望小孩快樂學習,這樣做是本末倒置吧!
作者做了很多關於教育上的研究,他找了一群學生,然後分析出他們是定型還是成長心態,並且追蹤兩年,發現成長心態的學生有更好得表現,學業也很出色,遇到挫折只會越挫越勇;而定型心態的人,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分數,只會跟成績爛的人比較,顯現自己的能力;考試考不好,就認定是失敗,表現越來越差。
作者就建議,要建立孩子的信心,還有培養成長心態,千萬不要稱讚他們的才能、分數,而是多稱讚他們的努力,多用問答來讓小孩子理解,他的努力有多重要,現在的成果是透過什麼事情達到的,比如,可以問「你今天考試考得很好,說說你做了什麼努力?」。
遇到失敗的狀況,千萬不要說「你今天很棒、你很聰明了,只是今天運氣不好」,不要把責任推給外面的因素,而是給予建設性的回饋,「你今天做得不好,是因為你都在打遊戲,沒有好好複習,下次可以提前準備」。
如此一來,小孩子就能漸漸培養出成長心態,我相信所有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不好的未來吧?假如你已經是成年人,可以回顧過去的學習歷程,現在開始,你也可以從重視分數、表現優劣,轉變成注重學習內容,注重自我成長的心態。
如何改變心態?
好了,前面舉了很多例子,相信你對兩種心態有所理解,也知道這兩種心態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,那麼我們該怎麼去改變呢?怎麼去培養成長心態?說要改變,可以很簡單,可以是一轉眼的時間;但改變也可以很難,因為我們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,這邊卡蘿兒德維克提供了兩個方法。
第一個方法,遇到困境時,不要跟著感覺走,找到可以解決的方法或計劃、你可以努力的事情,立刻去做。書中就有提到一位學生,他很想去得學校沒有申請上,於是開始思考,該怎麼做、可以怎麼做讓自己申請上呢?於是他打了電話給學校,問對方有什麼地方做不好,讓他下次申請時可以做修正,結果學校反而破例錄取。
第二個方法,接受定型心態,接受它才能面對它,然後觀察,什麼時候會出現定型心態呢?比如我在遇到公司報告的時候,定型心態就會出現了,我太害怕被批評報告不好,接著為他取名,你可以取討厭的人、偉人、虛構人名,然後教育他,這個方法跟第七集的建立新信念很像。
下次你再看到成功人士的十個好習慣,先不要急著模仿,不如先問問自己,面對失敗或挑戰時,你屬於哪一種心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