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我是 153 !你可以在以下這些地方收聽我的節目😊
Apple Podcast/Spotify/Google Podcast/Firstory/KKbox
做計畫為什麼重要?
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學會安排事情呢?難道我不能想到做什麼,然後直接去做嗎?
安排、計畫,這兩個詞都有事先準備的意思,通常做計畫或安排事情,是為了取得某種成果,例如,學會英文會話、完成工作的專案。而另一層用意則是節省時間、防範意料之外的事,讓自己隨時處於準備好的狀態,作者DaiGo為了不再花時間整理行李,帶了沒用的東西,準備了三個包包,可以隨時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。
有句老話,上天是公平的,每人一天都有24小時,我們除了要滿足基本生理需求,比如要睡個好覺,還要工作賺錢、努力讀書、想辦法提升自我,以免被社會淘汰,我曾經算過,扣掉睡覺吃飯上班通勤洗澡等等,一天能自由運用的時間非常少,大概只有3~4小時,所以時間無比的寶貴。
人生有限,時間應該用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
你越能巧妙安排,人生越輕鬆,越能把寶貴的時間,用在對的事情上,就不必花時間猶豫、做決定。
接下來就聊聊,計畫失敗的原因,還有該怎麼做,才能讓計畫順利進行。
第一,目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?
我相信大家看過不少目標設定的方法,不過,有多少人問過自己,這個目標是不是想要的?為什麼要去做?一但目標的方向錯誤,設定超出能力範圍內的目標,你發現事情不如預期發展,就會喪失鬥志,放棄自我,這個現象在心理學稱為「管他的效應」,為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,避免讓計畫前功盡棄,荷蘭 恩荷芬 理工大學彙整了一套目標設定方法,叫做MAC原則。
Measurable 測量可能性,將目標數字化,比如,設定要減肥,不如設定體脂肪減少3公斤
Actionable 行動可能性,抵達目標的過程,比如達成減脂三公斤的目標,一週三天,在下班之後做有氧運動30分鐘、一週重訓2次、避開垃圾食物,要列下明確的行動步驟,也要問自己這些我能不能做到?
Competent 符合資格性,目標達成是否基於自己的價值觀,比如減少體脂肪是為了減少膽固醇或血脂
如果同時符合這三個標準,目標設定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。我也還在練習,因為我是滿容易被影響的人,講難聽點就是腦波弱!我記得剛出社會的時候,那時候不管是社群,還是聽別人說,都會聊到重訓、身材這一類的話題,就覺得必須擁有蜜大腿翹臀才漂亮,我有一陣子,就希望練出翹臀密大腿。
但我既沒有設定目標,也沒有明確的行動方針,這個決定還是被影響的,不像其他人為了工作、很想要改變自己,結果就是,我直接放棄運動。
MAC原則不僅可以設定目標、檢視你的動機,還能避免你衝動做決定,DaiGo曾受到某企業邀請,每天上節目15分鐘,一年可以賺進一億日幣,這多誘人啊!本來差點答應的他,用MAC原則分析發現,每天上節目會影響到原本的工作,節目安排的橋段既不感興趣,也不符合人生價值觀,於是斷然拒絕年收一億的機會。
第二、行動沒有標準
在許多心理學研究發現,我們會高估做事情所要花費的時間或是勞力,美國認知心理學者,丹尼爾康納曼,把這個現象稱為「計畫錯誤」,你預計一個小時內寫完報告交給老闆,事實上花了三個小時才完成,結果後面安排好的工作被打亂,就會產生計畫怎麼不如預期的挫敗感。
紀錄每一件事要花的時間,比如通勤要花多久?起床後到出門要花多久梳妝打扮?每天公司例行事項要花多久時間完成?當你知道每個行動所要花費的時間,安排計畫時,就不會高估時間,讓自己陷入計畫失敗的挫折感中。
第三、一心多用
你有沒有看過一種人,看起來每天都很忙碌,手上有兩三個專案同時進行,卻能如期完成並準時下班,還有空檔發展興趣,發展副業,讓你非常佩服,他們怎麼可以同時做那麼多事?
這種看起來很忙碌,一天完成很多事情的人,不會一心多用,是他們懂的安排。
一般人會自問「要做什麼?」,但懂的安排的人則會想,哪些是重要的、該專注於那些事情上?
自問「要做什麼的人」,會不自覺塞進很多事情:早上開會、寫報告、有空要跟老闆談案子、跟同事討論活動方案….;相反的,先確認工作事項、列出優先順序,安排一段時間,並在這個時間區段集中精神,專注一件事,效率反而會大大提升。這可能就有人會問了,這樣效率不是會更低嗎?其實正好相反喔!
同時處理很多事情,效率會將低40%,所花費的時間、發生錯誤的機率會提升50%。
而且一次專注一件事,又不是一天只做一件事情, 不過,我們人一天能專注的時間大約 3~4 小時,DaiGo 建議以15分鐘為單位,每15分鐘完成一項作業,休息2~3分鐘,然後繼續下一項任務,或繼續原本的任務。
第四、沒有事先計畫挫折
有個心理學現象叫「確認偏誤」,當我們認定某件事情的結論時,只會搜集對結論有利的資訊,忽略任何不利或矛盾的資訊,所以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,比如說安排全家日本的旅遊行程,一整天排了七八個景點,以為會很順利每個點都踩到,結果交通出問題,有人走到腳痠不想去等等,就讓你原本的計畫打亂了。
因此,安排計畫的時候,要把意料之外的可能性寫進去,該怎麼做,接下來,DaiGo提供了七個技巧,我不一一贅述,在這邊挑選四個我實踐起來有效的技巧。
四個親身實驗的技巧
IF THEN : 如果發生某件事,就做某一件事。比如下班學英文,可能會碰到某些狀況,像是加班太晚、拒絕不了的聚餐活動,這時候我們用if-then技巧,如果加班太晚,那就早早上床睡覺,隔天早上起來補進度;遇到拒絕不了的聚餐,就在聚餐之前找空檔把英文唸完。如此一來,即便計畫被打亂,你還是能按照原本的步驟完成。
倒推計畫:一般人會從現在開始安排,我們可以變成由後往前推算,假如2月有一個重要的面談,需要準備資料、做PPT,從後面往前安排,就是1月做完PPT並且給主管過目修改、12月進行資料搜集與彙整。
這個跟從現在往後計畫的差別在哪呢?因為我們人認為眼前的事情比較重要,反而把後面的事情忽略,假設三個月後要考試,你是現在立刻讀書,還是會想還有三個月,我慢慢來就好呢?倒推計畫,就是要讓我們把時間留給後面真正重要的事情。
預先計畫挫折休息日:葡萄牙天主教大學曾做過一項減肥實驗,一組人控制卡路里兩週,但每週有一天放假,另一組則是控制卡路里兩週,結果發現,有放假的那組減肥成功,還提高了減肥的動力。
人一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,如果長期進行一項計畫或養成一個習慣,一直靠意志力壓抑想法,逼自己要忍耐要堅持,很容易把意志力消耗殆盡,一但破戒,容易出現管他的效應,所以讓自己放縱一天,再繼續加油,你會更有動力執行計畫。
行動過程視覺化:做計畫的時候,寫下早上讀一本書,比寫下喝完咖啡在讀一本書,失敗機率更高,因為你很難想像做這件事情的過程,有可能會因為睡覺睡太晚,直接放棄閱讀。最好可以把事情的流程想像一遍,比如下班學英文,可以想像成回家之後,換一套舒適的衣服,泡一杯熱咖啡,坐到書桌前開始學習30分鐘。
我們做計畫永遠只在乎技巧與計畫當下如何執行,卻總是忽略事前的安排,還有不可控的事情,DaiGo的方法,大家可以挑幾個先試試看,重點就是把意料之外的狀況想好對策,然後,不要靠意志力來解決。
歡迎你來IG與我一起互動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