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子習慣過去兩年被推到爆,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,讀了三次左右,一方面是文字流暢好讀,另一方面是這本書的習慣,有很不一樣的見解,帶入生活的方方面面,也讓我重新思考關於目標和習慣建立的心態。
💰支持我持續創作
https://pay.firstory.me/user/transform153
📱IG找我玩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153_trans/
習慣為什麼這麼重要?
根據研究顯示,生活有40%~50%左右都是習慣,也就是經過不斷重複,變成無意識的行為,這些習慣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,但是一點一滴的塑造著我們,不僅是塑造我們成為什麼人,也塑造我們想成為什麼人。
詹姆斯就用複利來解釋,如果每天進步1%,一年後會有37倍的驚人改變,可是,大多數人只重視決定性的瞬間,忽略的微小的改變,像是有的人認為他的成功,是因為眼光獨到、看對了投資商機,但事實上是長年閱讀投資雜誌,對市場的脈動變得很敏銳,滴水穿石、鐵杵磨成繡花針,都不是當下就看得到的結果,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穿透。
但是習慣養成卻也很難,因為沒辦法馬上看到成果,運動一次不會馬上減少1公斤,吃了一餐就會立馬胖一公斤;寫一篇文章不會立刻成為作家,導致習慣的養成非常困難,甚至是讓人感到痛苦,我們以為習慣是直線性成長,實際上是曲線型的成長,在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「失望之谷」,我們只要撐過這個失望之谷,就有機會養成一個習慣。
如何養成習慣 — 重視系統,而不是目標
作者就說,我們不要把焦點放在目標,或是把習慣變成目標,每個人都想成功或當第一名,大家目標同樣,卻只有少數人可以到達巔峰,這也就是說,目標不是差異,系統跟過程才是原因!把習慣變成目標會有幾個壞處,第一很有壓力,你會以為完成某件事就可以得到什麼,但如果不完成就會覺得失落或有壓力,第二只會有短暫效果,因為目標是階段性的,習慣是一輩子的,把習慣當作目標看,等一達到就會放棄這個習慣。
那麼每個系統都有一個信念,比如民主的制度系統是建立在自由的信念,養成習慣的方法就是建立你的身份認同,身分認同就是「你認為是什麼人」,一個戒菸的人,跟別人說我在戒菸跟我不抽菸,後者的成功率更高,因為我在戒菸表示你還是在抽菸,還想抽菸,但是我不抽菸的人認為,我就是個不碰菸的人,小小的字句改變,帶來大大的影響。
所以我們與其說:我要養成讀書習慣,我要讀幾本書,不如說我是一個讀書人,或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。
改變習慣四大法則
習慣是由四個步驟形成的: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,你進房間發現燈是暗的,這是提示,你想要把燈打開找東西,這是渴望,你打開燈是回應,找到東西這是獎賞,我們的行為處處都是這四個環節形成的,缺了其中一個,這個習慣就不會啟動。這是環環相扣的,而我們要養成習慣或是改變習慣,可以從這四個面向著手。
法則1.讓提示顯而易見
提示是啟動一個習慣的開始,習慣是無意識的行為,通常不太會觀察這些行為因什麼而起,所以,我們要把行為從無意識的層次,拉到有意識的層次,日本鐵路工作人員,在做事的時候都會喊口號,比如遇到綠燈,就喊綠燈前行,或像我們出門前,順口喊手機、錢包、鑰匙,確認東西有沒有帶,都是避免無意識的行動,當我們刻意的去觀察行為,就能很有意識的去改變行為。
這裡有個方法叫做習慣計分卡,把你每天的行為寫下來,從起床刷牙洗臉到下班之後的所有行為都記錄起來,還可以為這些行為標上好習慣跟壞習慣的符號,這樣就能清楚知道哪一些是你想要改的、哪一些是想要保留的。
那麼提示要怎麼改變呢?有三個方式。
第一,用執行意向法,我在某個時間、地點要做什麼事情。我們想要做一件事情,常常會說「我今天要做什麼」,但是根本不知道何時、何地做,最後這件事情就會被遺忘,用執行意向說出明確的時間地點,成功率就會比較高。
第二,習慣堆疊法,這是執行意向法的變化版,有一個現象叫狄德羅效應,狄德羅出了一套百科全書,女王很喜歡就花大錢買下來了,於是狄德羅就去買了一件紅色長袍,但因為他原本太窮了,發現身邊的物件跟他的衣服都很不搭,就開始換家具、買新鞋子,就像我們買手機之後,會買新手機殼、買新衣服會買搭配的鞋子包包是一樣的意思。
習慣堆疊就是用這種連環扣的概念,當你做了某個習慣之後,就做一個新的習慣,這可以跟前面的習慣計分卡一起使用,在一個你的舊習慣之後,插入一個新習慣,比如早上喝完一杯咖啡,我就冥想十分鐘。
第三,設計環境與情境。人體的感知神經有1100萬,其中1000萬就在視覺,所以視覺是習慣提示很大的原因,曾經就有一個實驗,在學生餐廳到處放瓶裝水,讓學生隨手可以拿、隨處可以看到,結果汽水的銷量變少、瓶裝水的量增加了。
我們也可以設計環境,比如把書本放在床頭、把要學習的教材放在書桌上,不過光是視覺的設計可能還不夠,當習慣久了,也會把情境跟空間做連結,像我的床不光是睡覺休息,還有滑手機,所以我坐到床上容易癱軟,如果做到書桌前,就會認真的看書寫東西,我們也可以嘗試劃分空間,固定在沙發上滑手機、固定在書桌前看書、固定在床上休息。
如果想要改變壞習慣,就把壞習慣的提示減少,比如我們想要減重,那就把跑步鞋、運動衣放在顯眼的地方,把零食、飲料收起來。
法則2.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
渴望是執行習慣的動力,由多巴胺驅動,我們都知道多巴安是愉悅、快樂的賀爾蒙,但他同時掌握了慾望,有學者把老鼠分泌多巴胺的部位拿掉,然後給他糖水喝,老鼠雖然喜歡,可是不會很想要再喝糖水,而且就有研究發現,在你預期某件事之前和體驗某件事時都會分泌多巴胺,但是預期時的反應會比體驗時的反應還要大,你喜歡吃甜食,是因為你知道甜食會帶來某種愉悅的感受,所以想要他。
這就可以歸納出第二個法則: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。
你可以找到讓這個行為變得很有吸引力的動機,也可以嘗試誘惑綑綁,把需要的習慣跟喜歡的習慣綁在一起,就有一個工程系的學生,特別愛看netflix,可是要是看劇,他就不會運動了,所以他寫了一個程式駭進去,跟自行車連結起來,他要踩到一定的速率才會播劇,如果變慢了影片也會變慢,所以他為了看劇,拼命地踩!
也可以用習慣堆疊的方式,先做一個你需要的再做想要的,好比打完三通客戶電話,就可以看球賽新聞;讀完一章節的書,就打開社群媒體。
還有一個影響我們渴望習慣的因素,就是身邊的人,我們的習慣不是天生而來的,都是從模仿來的,像是文化、家人朋友的經驗,一點一點塑造出習慣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你跟某一群人走在一起,不知不覺說話、動作、穿著品味會越來越像,或是有某個朋友在進入一個新團體之後,整個人都變了。
法則3.讓習慣簡單易行
第三部份就是回應,也就是實際行動,每天伏地挺身一下,跟每天去健身房運動一小時,哪一個執行效率會比較高?這也正是第三個法則:讓習慣簡單易行。
把習慣切成最小任務,像是每天深蹲一下、看一行英文文章,越細越小越簡單,負擔越少越好,如果你覺得把任務切小太難了,那可以試試 2 分鐘法則,時間一到就馬上結束,久了也許你會覺得 2 分鐘太少,到時候再慢慢增加。
要是你總是抗拒不了壞習慣該怎麼辦?可以嘗試把壞習慣變得很難,雨果他答應出版社要寫一本書,可是拖了很久都沒有寫完,常常會出去跟朋友喝酒聊天,出版社就生氣了,限期他半年要寫完,雨果想說不行,該做還是得做,就讓他的僕人把衣服鎖在一個櫃子,只能讓他包一張毯子,結果他寫出了鐘樓怪人,這像是先做好預防,像小時候早上可以睡晚一點,前一天先整理好書包,隔天就不用花時間在整理了。
法則4.讓獎賞令人滿足
最後一個習慣的步驟,獎賞。獎賞是一個習慣能否延續下去的關鍵,如果你做一件事或習慣,沒有得到滿足感,那麼就不會再繼續做下去,巴基斯坦有一個城市,衛生狀況很差,但很奇怪的是,當地人都知道要洗手,洗手對衛生健康有很大幫助,但他們就是不喜歡洗,後來就把肥皂加入香味、泡泡更綿密,他們越起來的感受非常好,洗手的人變多了,衛生還有疾病也就跟著改善。
你可以強化成功的感受,適時的給自己小小獎勵,你想要吃得健康一點,也想買一件漂亮的洋裝,那麼只要今天都吃到健康的食物,就在為自己存下一點買洋裝的錢,增加你繼續做的動力;另外一個就是讓成功視覺化,有的人會做習慣追蹤表,每做一個就打一個勾,讓自己有成就感。
不過作者也說,習慣追蹤表要慎用,別讓追蹤表變成你的目標,一但變成目標,可能會為了填滿表格就亂做,敷衍地做,來安慰自己有達到,古德哈就說「當測量成為目標,就不再是好的測量」。
什麼是好習慣?如何找到適合的習慣?
大家覺得怎樣才是一個好習慣呢?讀書是不是好習慣?我想是的,世界名人都在閱讀,但是不喜歡閱讀該怎麼辦?其實每個人的基因都不同,不能說基因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,但是基因確實會讓人有不一樣的傾象,一個180公分的人打籃球很有優勢,但放到體操就不一定適合,我們人也是,有不同的個性、不同的生活背景,不用看別人說什麼好就跟著去做,只要這個習慣不會讓你變得不好,適合你的習慣都是好習慣。
如何維持,然後更進步?
再來,我們養成一個新習慣的時候,總會有意外發生,比如突然加班、有聚餐等等,作者也說不用365天都繃緊神經,如果真的發生意外,中斷習慣以不超過兩次為原則,因為習慣一但中斷,就是壞習慣的開始了;還有,不用每次都做到100%完美,可以減輕負擔,比如你每天跑步30分鐘,今天特別懶,特別想休息,那就穿上跑步鞋出去走一圈吧,讓自己維持著出去動的習慣。
有一位教授,讓一組人每天都拍照,交100張照片,另一組人只要交一張,但是要好看,結果交100張的人,不管是技術還是品質上都勝過交一張的,也就是說,養成一個習慣或精通一件事,重點在於頻率而不是完美,重點不在於做什麼,而是不要錯過成為某種人的機會。
別讓習慣的變成阻礙。
養成習慣不就是讓自己變好,怎麼會變成阻礙呢?我們有一再強調,習慣是大腦無意識的自動駕駛習慣,當你養成一個習慣之後,就不會再進步了,記得在刻意練習裡面說過,重複的做同一件事不會進步,就是因為這些事情已經是習慣了,我們養成一個習慣之後要再繼續精進他,比如你已經養成每天跑步的習慣,那麼可以嘗試拉長跑步的距離,這個距離要超出能力範圍,但又不會太吃力,簡單來說,刻意練習加上心流理論再搭配習慣,你就能精通某個領域,成為專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