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13.只有努力還不夠!正確方法才能事半功倍|《刻意練習》

處變不驚
Feb 21, 2021

--

大概在 16 17 年左右,這本書非常的紅,我也是看到朋友在社群上分享,才買這本書來看,老實說,第一次我沒有把這本書看完,印象就是天才是努力來的,要找老師然後花時間來練習,一直到去年,讀了比較多本書之後,才發現有很多書的概念從刻意練習而來,或是很相似,比如我說過的心態致勝、腦力全開,多少都有提到類似的概念,於是我決定再拿起來重讀一遍。

對於想成為專家,或在特定領域有超群表現的人,刻意練習是很好的方法跟觀念,必須重複溫習,但如果只是想學會某一件東西,刻意練習就沒什麼好說的了。

💰支持我持續創作

https://pay.firstory.me/user/transform153

📱IG找我玩
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153_trans/

三種迷思

一般大眾對專家或優秀的人,有三種迷思。

第一,專家或優秀的人都是天才,像是音樂神童莫札特,年紀輕輕就有絕對音感,還能創作,被認為音樂天才,但仔細研究莫札特的背景,他的父親是一位小提琴家與作曲家,他的姊姊在父親的訓練下,11歲就有過人的演奏能力,莫札特是在更小的時候開始接受訓練,在四歲就已經在接受父親的全天候訓練。

有位日本心理學家,找來二十四個2~6歲的學生,他們每天要聽幾個和弦,然後去辨認這個和弦有什麼音、這個和弦是什麼,結果這二十四個學生,都有向莫札特一樣的絕對音感,莫札特在他們這年紀的練習強度,是更多、更強的,所以展現出來的結果更驚人,但不管怎麼說,莫札特並不是天生就有絕對音感、會創作,而是他從小受很多訓練,就像那幾個學生後天被訓練出絕對音感。

我們都認為,適性測驗或是學校教的科目,都是為了激發出我們體內的能力,就好像我們每個人天生有種力量,需要靠全方位的學習,去找出來,可是莫札特的故事,還有24個被培訓出來的學生告訴我們,我們什麼都做得到,只是我們朝什麼方向去走而已。

那為什麼能力是可以後天被培訓出來的呢?因為我們大腦的迴路可以被重建,也就是神經可塑性,這個概念在前面說過的未來預演、腦力全開都有提過,身體同樣可以透過訓練成長,像是肌肉變大、變更強壯,這本書把他稱為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,每個人身體都有這個適應力,奧運馬拉松在1980年的紀錄是2小時55分18秒,現在進步到2小時2分57秒,跳水在空中轉兩圈半以前是做不到的,但現在兩圈半已經見怪不怪,人類一直在打破過去的紀錄,我們太小看身體或大腦的適應力,事實上,那些優秀的人,只是適應力比一般人要來得強罷了。

這邊有幾點值得注意,越年輕可塑性越高,莫札特從很小的時候就接受訓練,他的適應力比大人還要強;但是當某一個技能很強的時候,會排擠到另一種技能,倫敦的路很複雜,司機堪比人體google map,就有研究發現,關乎記憶的海馬迴,倫敦司機比一般公車司機,或沒有考上計程車司機的人還大,但是這些司機在做其他背誦活動時,能力就沒有很好,還有,這些司機如果辭職、沒有繼續做,他們的海馬迴就縮小了,也就是能力會退化。

第二個迷思,經驗等於一個人的能力與專業,作者在書中提到,資深老師的不一定比新進老師優秀,老醫生也不一定比年輕醫生要專業,因為很多年資深的人,他們只是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,重複做不代表有進步,記得讀高中時,有位物理老師,學歷背景拉開來不得了,不僅有博士學位,還是國外留學回來的,這樣的被認定是高手,但是他在學生間的評價很差,因為他完全不會教,還覺得這些學生根本是笨蛋,而且後來被教的的學生,一樣評價很差,所以一個人的經驗,不能代表真正的能力與專業。

第三個迷思,努力就一定成功,前幾年很夯一萬小時法則,這個概念就是引用作者的研究結果,他曾經音樂學院,挑出一群拉小提琴的學生,分成頂尖、傑出和優秀,然後訪問他們在練習、作息或小時候的練習時間、老師做了調查,結果發現,頂尖組的學生,他們自主練習的時間比其他人還要多,大約是七千多個小時,把同樣的調查方法放到芭蕾舞上,得到一樣的結果。

然後這些研究成果,就被歸類成「一萬小時法則」。作者解釋,一萬小時法則有很大的漏洞,這個數字只是平均值,但不是絕對值,史提夫參加作者的記憶實驗,他們會唸出一串數字,史提夫聽完後要唸出來,一開始他只能記7~8位數,後來他可以記憶82位數,這段過程只花兩百小時,剛剛提到小提琴學生,他們真正成為頂尖或知名的演奏家,實際上花了兩萬多小時,所以一萬小時不是鐵則。

還有,一萬小時的說法,會讓人有錯誤的認知,好像我只要努力一萬小時,我就可以變得很厲害,但你們好好回想,為什麼同樣都在做某件事情,有的人成為頂尖專家,有的人卻還是業餘人士呢?

不同練習:天真練習法vs.目的練習法

我們比較理解的學習方法有兩種,一種是天真練習法。

天真練習法是學到可以接受的程度,然後重複的去做,內化成自然的動作和習慣,沒有什麼太明確的目的,學打籃球、打網球,就只是為了跟朋友一起打,你想進步,只是重複跟別人一直打球,這就是天真練習法。

另一種是目標練習法,目標練習法就比天真練習法要來的有效果,它包含六個特質。

1.有明確的目標而且可以定義的目標,像是我要把桌球的殺球練好、反手拍練好

2.在練習的時候全神貫注

3.可以獲得即時的反饋

4.跳出舒適圈

5.動機,動機不一定是正面的,有人繼續做是因為有趣,但很多專家或優秀的人,他們對重複練習是感到疲乏、痛苦得,可是他們知道唯有這樣做才能進步,這就變成他們的動機

6.用新方法突破瓶頸

目的練習的進化版:刻意練習

但是光有目標練習是不夠的,作者又找了兩個人來做記憶訓練,有一個人他很有興趣,也很認真練習,但他的方法是沒有頭緒的,毫無章法可言,結果突破不了瓶頸而放棄;另外一個有同樣的動機、同樣認真付出,跟失敗者不一樣的是,他學了史提夫的方式,在後期卡關的時候,改用他喜歡的方式記憶,結果他能記得比史提夫還要多。

這兩個人的結果也說明,有動機、有努力是不夠的,正確的方法是很大的關鍵,作者就認為,這個成功的關鍵就是刻意練習。

刻意練習的目的:心智表徵

在說到刻意練習前,要先理解心智表徵這個詞,心智表徵這個詞在書中沒有很明確的定義,作者用了很多例子來解釋心智表徵,我看完的理解是,心智表徵是把學習到的東西,重複內化成潛意識,或是知識庫,你再碰到某些事情時,可以立即的從潛意識或知識庫當中,找到相對應的知識或是解方,舉例來說,看到一隻狗,或聽到狗這個詞,不需要去找資料,就可以很直接的反應狗的樣子,或是路上看到貴賓狗、哈士奇,你不會思考這是貓還是鳥,會很直接地想到這就是狗。

再舉個例字好了,有一句話叫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,像是不懂棒球的人和專業球評,他們看的東西完全不一樣,專業球評可以看出來投手的技法、投球的角度,不懂的只會覺得就是投球跟打球而已,這兩者的心智表徵就完全不一樣。心智表徵越強,越有優秀的表現,他像是一種循環,一開始我們要先透過技能或學習建立心智表徵,當心智表徵越成熟,又會幫助你的技能更上一層樓,刻意練習的效果就是擁有高效率的心智表徵。

刻意練習法則

哪麼刻意練習到底是什麼呢?其實就是在目標練習的基礎特色上,再添上幾項。

第一,需要專業的人士指導,專業指導是為了給予及時的反饋,練重訓,如果只是看影片,依樣畫葫蘆的做,在一開始看起來頗有效果,但久了就很難再進步,而且要花上比較多的時間,但有一位老師針對你的動作、肌肉出力時的方法,你的進步會超乎想像。

第二,要有意識的行動,富蘭克林在寫作、科學等領域都很有成就,但他在西洋棋上卻栽了跟頭,他熱愛下棋,也很希望能夠成為大師,打敗高手,可是他只是跟一堆人對弈,沒有去研究大師的棋盤,結果失敗了;但他在練習寫作的時候,刻意的去模仿一篇文章,他先把文章給默寫出來,然後看他哪裡漏掉了、寫不出來,就發現自己的詞彙量不夠,於是在針對詞彙不夠、不精簡的問題,持續練習,正因為有意識的、刻意的去練習,她的寫作能力才有驚人的提升。

如果你找不到老師刻意練習,那麼富蘭克林的方式,就是替代老師的最好辦法。

刻意練習與目標練習最大的差異在於,在成熟的領域會最有效果,成熟的領域像是音樂、運動,因為醫生、老師、企業經理,是很難有評量標準的,你可以看到一群老師,雖然走一樣的考試流程成為老師,卻有不同的教學品質,因為評量老師的標準太主觀,除了考試,還有試教,試教這一環就很看評審的口味了,但是像音樂或運動,有明確又客觀的判斷基準,還有一套可以傳承的技巧或傳統,有人可以將他們的技術持續傳承。

不過,作者也說了,刻意練習還是適用所有領域,只要有意見的反饋、即時的修正,還有刻意的、專注的練習,其他領域也會有很好的成果。

總結來說,刻意練習就是,要有明確的目標、要有意識而且全神貫注的去做,最好是找專業人士給你及時的反饋,可以做立即的修正,然後目標或行為要跨出舒適圈,才能進步,要是碰上瓶頸的話,嘗試新的方法就可以突破困境。

--

--

處變不驚
處變不驚

Written by 處變不驚

Hi,我是153 選擇更多,卻更焦慮的我們,如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,處變不驚呢? 在這裡,我將幫助你找到出口,並與你一同成長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