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12.一輩子必知的成功好習慣|《與成功有約》史蒂芬·柯維

處變不驚
Feb 14, 2021

--

第一次看書名以為,又是一本教你怎麼通往成功之路的書,就像坊間書籍、雜誌或網路文章一樣,成功人士必有的什麼習慣,比如運動、學習、保持正向等等,後來是聽樊登老師講這本書,才發現這本書跟一般的成功之道很不一樣,像是不變的自然法則,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,適用於生命各種角色、場景,比如父母、伴侶、工作,是一輩子的功課。

何謂成功?

史蒂芬柯維發現,很多人獲得意義上的成功,卻不快樂,或是遵循社會的成功之路,卻沒有達到圓滿的人生,於是研究200年來,關於成功學的資料,在150年前,人們對成功的定義跟品格有關,一個人的品德高尚、善良,才是成功之本;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,品德很少被提起,個人的形象、金錢、地位,才是被看重的,所以後期提倡人際、公關技巧,還有積極進取的心態,這也是我們現在理解的「成功」。

史蒂芬柯維說,這種個人魅力的成功學,太重視技巧,而且追求速度,就變成我有錢卻不快樂、我出名卻更痛苦,或是學了很多管理、目標技巧,依然沒過上理想人生,史蒂芬柯維他兒子小時候,有陣子成績不好、打棒球常常會早出棒,同學都會恥笑他,夫妻倆心急如焚,兒子出問題了怎麼辦?他們覺得只要以身作則,孩子就會改變,於是不停稱讚他、叫他加油、指導他怎麼打,別人笑的時候就說我兒子還在學,不要笑!

結果兒子也沒有變得比較好,反而越來越討厭打棒球,史蒂芬柯維就想不通了,怎麼越鼓勵越沮喪?兒子還哭著說自己永遠做不到。夫妻倆這時候才靜下心來,想著這套方法為什麼不行,哪裡出了問題,深入的探討後發現,他們認為孩子不如人,拼命的鼓勵他、指導他,是為了讓他跟別人一樣優秀,史蒂芬柯維感受到思維的巨大影響力,還有個人魅力的成功學,有非常大的漏洞。

相反的,品德才是成功的根本,這意思是叫我們,什麼都要以高尚的品德為主嗎?不是的,現代講求的溝通技巧、積極態度,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,只是我們不應該為了追求普世社會的價值觀,捨棄了品德,有些知名政客、明星藝人,他們對外形象是成功,但是碰上賄賂、感情不忠這類關於「道德」的問題時,一夕間就毀了,再成功也沒用。

如何獲得成功 — — 思維轉換與思維修煉

書中提到一句俗語:

「思維決定行動,行動決定習慣,習慣決定品德,品德決定命運」

一切的根本在於思維,思維像一張地圖,帶著你前進某個目的地,可我們大多人都不會質疑,手上這份地圖是不是正確的,像是柯維夫妻,一直以來受到個人魅力成功學的影響,沒有想過這個思維是否正確,直到孩子出了問題,才發現不對勁。

我們可以嘗試思維轉換,曾經就有教授拿了兩張圖,分給兩組人,一組拿高貴婦女的圖,一組拿老婆婆的圖,看了十秒之後收回來,在投影幕放上第三張圖,是高貴婦女和老婆婆的重疊,這時候兩組人開始吵了,老婆婆那組就說這一定是個老人!另一組堅持這是一位有錢的年輕女子,吵了很久才有人發現,第三圖可以是老婆婆,也可以是年輕女子,大家才冷靜下來。

有次史蒂芬柯維在地鐵上,有小孩子爬上爬下的在玩,很吵、也很沒禮貌,但是他們的父親只是坐在椅子上,都不勸阻,史蒂芬柯維很不高興,請這位父親管教小孩,那位父親突然回神,說妻子一小時前才剛過世,他自己現在六神無主,孩子們可能也不知所措,柯維一瞬間不生氣了,他馬上一臉抱歉地詢問對方需不需要幫忙,你看,思維轉換可以帶來多大的變化,思維一轉換就產生不一樣的結果,這是改變態度和行為的原動力。

他也提到,受到個人經驗和世界價值影響,大多數人都以自身的所思所想來判斷,像他在地鐵上的經驗,也是個人的主觀判斷,依照這樣的主觀路徑走,就容易走偏,所以我們要以原則為主,原則像是自然不變的法則,你沒法改變,翻開各國歷史,一個帝國的衰敗脫離不了暴政、貪婪無知的君主,還有社會上的道德、善良、公平,都是不變的原則,就像燈塔永遠佇立在同一個位置,引領船隻開向正確的港口。

亞里斯多德說,「人的行為總是一在重複,卓越不是單一舉動,而是習慣」當思維以原則為主,你的行為就會改變,長久保持下來成為習慣,不過,改變習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史蒂芬柯維定義的習慣是知識、技巧和意願所組成,知識是你為什麼要做、要做什麼,技巧是如何做,意願是想不想做,習慣養成需要三個要素齊全,才有辦法達成,你知道如何做、為什麼要做,但沒有意願,就不會去執行;你有意願,也知道為什麼要做,但不知道怎麼去做,習慣也成立不起來,所以建立習慣是需要時間與耐心,沒辦法一下就完成。

可是當你開始做改變,跨出去那一步後,後面會越來越簡單,影響也會越來越大。他書裡面提供的七大習慣,就是以原則為主,而且需要經歷一段思維轉換,慢慢的養成習慣。

這七個好習慣分別是主動積極、要事第一、以終為始、雙贏思維、統合綜效、知彼解己和不斷更新,史蒂芬柯維說人成長分三個階段,第一階段是依賴期,要他人為你負責、照顧你,到了第二階段,就是以我為主,你開始自立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最後一階段是互賴,從我到我們,學習合作、統合綜效,從依賴到獨立,要學會主動積極、要事第一、以終為始,要從獨立到互賴的話,就要再學會雙贏思維、統合綜效、知彼解己,最後,你要不斷更新自我。

第一個習慣:主動積極

主動積極是所有習慣當中,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個,有三層含義。

第一層含義是採取主動,這是很表面的字面解釋,你要主動的採取行動;第二層含義是選擇的自由,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理論說明,動物針對特定的刺激做出反應,史蒂芬柯維認為,這個實驗室針對動物的,但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,是因為我們擁有思考力和想像力,因此我們受到刺激後,到做出反應中間這一段,有很大的選擇空間,我們可以選擇不一樣的反應。

在納粹集中營時,有個叫法蘭克的人,每天生不如死,膽戰心驚的過生活,但他發現這樣不是辦法,所以他開始想,當離開集中營之後,我能做什麼事情?把故事寫下來、去當老師…他運用想像力獲得滿足和自由,不管肉體在哪裡,他都感到自由,被關在監獄裡面,你可以選擇抱怨、崩潰、覺得人生毀了,也可以像法蘭克一樣,不看你身處的環境,選擇另外一種想法,納粹結束後,真的寫了一本書,叫幸福的方法。

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,多少都會推託給別人,像是老師教不好、老闆太討厭、同事不給力、男友女友太渣太不體貼,但我們可以選擇別的反應,不一定要隨之起舞,小羅斯福夫人就說過「除非你同意,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」,今天不管是誰惡意中傷你、分手讓你傷心,老闆同事太雷讓你心臟病發,我們可以不接受負面情緒,也可以微笑面對,要記得,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的自由。

第三層含義是為你的選擇負責,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論發展出三種決定論,第一種是基因決定論,也就是我爸媽遺傳的,第二種是環境決定論,是社會、老闆、工作影響的,第三種是心理決定論,是爸媽把我教成這樣的,這些決定論的觀點都是別人的錯,不是我願意的。

主動積極的人有一個基本心態,不會去侵略性的攻擊別人、影響別人,像是搶人家飯碗、不給別人機會,他知道選擇了什麼,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做回應,而且不會逃避,一切都在掌控當中,所以崩潰的自暴自棄不屬於主動積極的範圍。

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,安迪進入時尚圈,為了爭取女魔頭米蘭達的認同,使命必達,隨時on call、提前完成工作,結果跟男友的感情發生危機,男友總覺得他總是以工作為主,忽略了生活,安迪很無奈的說「沒辦法,我沒有選擇」,男友說了一句「你有選擇,而且你也做了選擇」,安娜選擇以工作為主,以米蘭達為主,但他可以跟老闆溝通,拒絕這樣的工作。

關切範圍vs.影響範圍

主動積極還有一個概念很重要,我們人生有許多議題,健康、子女、感情、金錢等等,這些叫關切範圍,在關切範圍當中又有不可控制的事,還有可控制的事,可控制的部分就叫影響範圍,我們要做可控制的影響範圍,太注重關切範圍,會很在乎你沒辦法控制的事情,加薪、別人的失誤、環境的影響,容易受制於人,就會變得愛抱怨、焦慮,相反的,關注可以控制的影響範圍,你會放下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,做你可以做的,生活會更踏實。

工作上可以控制的,是把份內的事情做好、提供你的想法,而不是關注老闆的態度、個性、反應,因為你沒法控制;感情上可以控制的,是把自己打理好、列出理想條件、真誠的付出行動,但對方的行為反應、喜不喜歡你,是我們沒法控制的,我發現人在進入一段關係之前,很容易糾結在沒法控制的事情上,好比跟多少個人同時約會、猜測他的反應是什麼意思、擔心對方會不會喜歡上自己,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你有時候都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了,怎麼可能抓得準對方的想法?

以上就是第一個好習慣,主動積極,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力,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然後,關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。

第二個習慣:以終為始

想像今天是你的葬禮,你的家人、朋友要逐一上台說出對你的評價,你希望他們會說什麼?你期望他們說的話,就是你人生的使命,比如希望朋友說你是個友善正直的人,以此為目標,反思友善正直的人會做什麼事情,然後去執行,這就是以終為始。

史蒂芬柯維也說,以終為始一定要以原則為主,因為原則是不會改變的,你可以不帶情緒的分析一切,更客觀、理性的決定事情,而且原則適用各個生活領域,他是普遍性的,但是生活領域會變動,如果以生活領域為主,就會變成以喜好和感覺做事。

好比今天跟老公約好要吃燭光晚餐,但是老闆一通電話來,要你立刻加班處理事情,以家庭為重心的人,會直接拒絕老闆,失去老闆信任,或是不得已接受老闆的要求,還要擔心老公會不會生氣;以工作為重心的人,一定會毫不猶豫的答應老闆,然後忽略老公的感受;以錢為重心的人,就會看有沒有加班費來決定;以原則為重心的人,會開始思考,兩種選擇會有什麼後果?這些後果是他期望的嗎?符不符合價值觀?

看起來不管以那個為重心,結果都是加班或不加班,可是以原則為主的人心境上很不一樣,真心誠意為公司加班,和被某種外力驅使加班感覺上就非常不一樣,你不會去怪罪別人,也不會一邊加班一邊擔心另一半的情緒,因為這是通盤考慮後的決定,你心安理得,能把專注力放在事情上,而且和老闆、配偶溝通時,有完整而堅定的理由,比不管不顧感受還要容易被接受。

第三個習慣:要是第一

有一個時間管理的方式,畫出十字,縱軸是重要與不重要、橫軸是緊急與不緊急,對我們最有幫助、影響最大的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,也正因為這些重要的事情不緊急,所以大多數人會拖延,想這下一次再做,先把緊急的事情做完,不管重不重要,而這些很緊急的事情,大部分都是別人在急的,老闆突然要你生出簡報、主管突然要開緊急會議,然後原本很重要的事情就沒法做了,我們在上一集講解《專一力原則》這本書,有說到時間有限,把注意力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,裡面提供了幾個方法,大家可以聽聽。

史蒂芬柯維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法,先決定未來一週要扮演的重要角色,比如父親、主管、個人發展等等,然後為這些角色寫下重要的事情,再一一排進行事曆當中,每日不斷調整,記得,這些重要的角色、重要的事情,都要以前面說的原則為基礎。

第四個習慣:雙贏思維

前面三個好習慣是個人的習慣,可以讓你從依賴變成獨立,後面開始就是與大眾相關的習慣,讓你再從獨立變成互賴。我們人很難離群獨居,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脫離不了人際,人與人之間有一個感情帳戶,裡面存放的是信賴,當感情帳戶的信賴用光時,兩人的關係就會解除。

比如朋友之間欺騙、吵架,感情帳戶的錢就會一直被拿走,總是對孩子碎念,不放手讓他做,只會嫌他什麼都做不好,和孩子的感情帳戶也會被搬空,欺騙另一半的感情,失去信任,帳戶空了,你們關係也就結束,對人有禮貌、做人誠實且真誠、仁慈和信守承諾,都可以增加感情帳戶裡的錢,保護好感情帳戶,是後面三個習慣的基本原則。

雙贏思維就是利人利己的概念,鼓勵與他人合作。從讀書到工作,我們學到的都是爭取第一名,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,不是我贏就是你贏,或是兩個都一起輸,誰都不能讓對方佔上風,如此一來,我們失去很多創造的可能性,世界這麼大,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,不用把別人的勝利看成自己的失去。

真正的雙贏是了解對方需求,也真誠的表達感受和想法,雙方達到共識,才是成熟有益的雙贏局面,而且彼此的感情帳戶厚實,並不是大家都有賺到好處,但傷害了彼此關係就算雙贏。不過,在真誠溝通過後,沒法兩全其美怎辦?史蒂芬柯維說,不需要勉強,好聚好散也是一種雙贏思維。

第五個習慣:知彼解己

知彼解己是與人溝通的原則,知彼是用心的傾聽,解己是透過表達讓對方了解你。

你去看眼科醫生,說我近視加深了,醫生說我的眼鏡給你戴吧!我戴了十年都沒問題,非常清楚,你跟醫生說我頭好暈啊、看不清楚,這不適合我,醫生說好心被狗咬,給你戴還嫌棄,我們很多人在溝通時犯了這樣錯誤,沒有認真傾聽對方需求,以為別人和自己感受是一樣的,就把自己認為的東西硬塞給對方,有些父母對小孩也是這樣的,總是以我是過來人、媽媽以前怎樣怎樣,來逼迫孩子聽話,卻很少聽孩子的需求,包括工作也是,老前輩會用自己的經驗要求你。

傾聽不是聽就好,還有分四個傾聽層次,聽而不聞,聽了當作沒聽到、虛應了事,根本沒聽進去,隨便敷衍別人,就像邊滑手機邊聽別人講,然後點頭敷衍、選擇性聽,只聽自己想知道的部分,最高層次就是專心聆聽,放下手邊的事情,認真的聽對方在說什麼、有什麼需求。

專心傾聽、同理心傾聽,是知彼的最佳方法,傾聽是為了理解對方,了解對方在想什麼、為什麼傷心,不是為了回應對方,有些人吐苦水不是想得到建議,只是在找出口,講完了心情平緩,他心中就會有答案,但我們很容易急著給對方開處方籤。

史蒂芬柯維說,自以為是的人會有四種反應,第一是價值判斷,別人說的東西根據你的想法,決定接受或不接受,例如對方說他想在兩年間成功創業,你覺得不可能,就會勸退他不要去;第二種是好人為師,以個人的經驗來教對方怎麼做;第三種是追根究底,像聽到八卦一樣,追問為什麼會這樣?發生什麼細節;第四種叫想當然耳,用自己的行為動機去判定別人的行為動機,好比朋友說他想認識某個男生,你就認為朋友一定想和對方交往。

再來是表達自我的溝通技巧,我覺得在這部分跟傾聽是很像的,你得先清楚自己要什麼、站在什麼立場,同時也要理解對方有什麼需求,別人不能接受,有可能是你沒有搞懂對方要什麼,向主管提議要改變工作檢核方法,被主管一口回絕了,就生氣的認定主管是個老頑癲,明明這麼大的錯誤就在眼前,怎麼還不去改?

這有兩個問題,一個是當下表達口氣、措辭不當,主管沒有受到尊重,一個是沒有理解主管真正的需求,也許主管很想要改,但癥結是體系,只改方式沒有用,沒有用心理解主管的想法,只是塞想法給他,很難啟動溝通。

第六個習慣:統合綜效

兩種化學藥物一起用,可以治療超過兩種病菌,兩種植物的根交錯在一起,可以改變土質、長得更茂盛,一加一大於二的統合綜效,在生活隨處可見,大自然的法則也適用社會當中,統合綜效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差異,這個人的跟我意見不一樣,一定有我沒注意到的地方,那我們兩個來交流想法,把彼此的idea做彙整,腦力激盪出比原先更好的東西。

史蒂芬柯維也說,在交流上有三種層次,第一層次是防衛自我,這樣的層次最低,結果是損人利己獲利人損己,人際間的信任感也最低;第二層次是尊重彼此,這沒有不好,但最後會變成好聚好散,或是彼此妥協,沒有辦法達到更高境界;第三層次是統合綜效,融合雙贏、合作的概念。

舉例有一家人規劃好週末去釣魚,結果妻子的母親生病了,妻子心繫家人,希望週末能去照顧母親,但丈夫則是希望計畫原訂,畢竟規劃很久了,不想讓孩子失望,如果是防衛自我層次,兩個人會爭執不下,吵個沒完沒了,沒有結果;如果是尊重彼此,會是各自往各自的目的,但又心懷愧疚,一邊對孩子愧疚沒法實現承諾,一邊對妻子愧疚沒法幫助他;但統合綜效呢?夫妻兩人都知道彼此需求是什麼,為什麼他們會堅持,於是兩個人提出想法,討論該怎麼解決,可以是丈夫平日幫忙多做家事,讓妻子有更多時間去照顧病人,行程照舊,或是丈夫帶孩子到醫院附近釣魚,全家人都可以去探望。

這跟雙贏思維聽起來很像,在我的理解是,雙贏思維是你在人際交往上,必須要有的觀念,不管跟你對上的人是什麼深份或角色,都要抱持的利他利己的觀念,統合綜效是在雙贏思維上,付出行動,主動去創造,帶有創造性的意味。

這六個習慣你都做到了,就能變成一個互賴型人格。

第七個習慣:不斷更新

在修煉習慣時,要遵循產出與產能平衡原則,大家聽過鵝生金蛋故事嗎?鵝的主人急著想發大財,就把肚子剖開,結果鵝死了,金蛋也沒了,金蛋是產出、鵝是產能,鵝沒有養好、保護好,也別想著發大財,同樣道理,我們本身就是產能,是最好的工具。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要獲得好的產出,必須不斷的磨練自己,磨練健康、保持心靈正向、透過學習提升心智,還有學會待人處事、幫助他人成長,你有錢,不代表經濟獨立,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的叫可靠,不斷的修煉自己,提升產能,在社會上才可以立足不敗之地。

看花容易繡花難,這些習慣不難理解,難的都是執行的當下,要很有知覺、很有覺察力的去做,不然會被腦中的自動駕駛模式拉走。我在主動積極這方面是最有感的,也是所有習慣當中做得比較好一些的,最需要改進的就是溝通吧,要忍住好人為師的回應。

--

--

處變不驚
處變不驚

Written by 處變不驚

Hi,我是153 選擇更多,卻更焦慮的我們,如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,處變不驚呢? 在這裡,我將幫助你找到出口,並與你一同成長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