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這本書,我想了很久,要怎麼分享這本書,因為書裡看起來重要的智慧、思維只有一兩個,但後面蘊藏太多太多知識,有太多面向可以分享,可以運用在各種場景。
我就突然想到最近常聽到的話題,「奔三焦慮」,焦慮30歲事業沒有成就、找不到方向與人生意義、沒有找到滿意對象,我很疑惑,為什麼要焦慮呢?我想到了兩種可能性,一是社會世俗的束縛,受到三十而立的綁架;另一個是對人生意義與幸福的追求。
或許我們能跳脫社會的框架,但追求幸福是一生的課題,所以我就決定,將題目鎖定人生幸福,挑選三個我認為很受用的智慧,希望能讓你對人生有不一樣的思考。
查理・蒙格是誰呢?
很多人認識他不是從書,而是股神巴菲特,他和巴菲特是好朋友,也是波克夏公司共同創辦人,他們的緣分很奇妙,蒙格年輕時,曾在巴菲特祖父的商店工作做,但他們真正認識,是蒙格在他親過世回老家時,那時他們的共同好友介紹他們認識,這朋友說他們兩個太像了,巴菲特當時還想,他朋友是在奉承還是在侮辱他?那就來認識看看吧!果不其然,一見面聊得很開、非常投緣,後來蒙格離開律師事務所,走向商業管理之路,和巴菲特一起在這條路上,創造很多的成就。
巴菲特曾說,要找一個合夥人,必須找比自己更聰明更有智慧,當你犯錯不生氣也不會事後諸葛,而且為人慷慨大方,還能帶來快樂,他說他已經找到了,就是查理蒙格。
我從書中看到別人對他的形容,不外「慷慨的好人、冷靜、低調沈默、好奇心重又專注、愛看書愛學習」,尤其是看書學習,最令人印象深刻,他有位中國的朋友叫李彔,就說到他們有次早餐約會,他準時到達,發現蒙格已經坐在那,把當天報紙看完了,他提前15分鐘到,蒙格一樣在那看報紙,後來他卯起來,我就提早一小時到,我就不信會比你晚,這次他真的比蒙格早到,但過了15分鐘蒙格就來了,通常不是會打招呼嗎,蒙格完全沒理他,就坐下來看報紙,直到他們約定的時間。
還有一個故事,坐飛機前都要過安檢,如果身上有金屬或什麼異物,那個門就會逼逼叫,有次蒙格過安檢,一直過不了,安檢門就是一直響,結果沒搭上飛機,一般人的反應有幾種,跟親友碎念、抱怨,爛安檢害我錯過飛機,在激烈一點的,就是奧客,想辦法客訴了吧,但蒙格是拿出一本書,邊看邊等下一班飛機。
他說:只要他手上有一本書,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,查理蒙格就是這麼重視、熱愛學習,這是他成功的重要秘訣,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,蒙格的第一個智慧:擁有多元思維模型。
第一個智慧:多元思維模型
思維模型代表一個知識,多元思維模型意即學會不同領域的知識,據蒙格的說法,他有近一百種思維模型,正因為有這麼多思維模型,看事情才能客觀。舉會計財報來說好了,你能算出漂亮數字,告訴老闆獲利多少,卻不一定真正了解真實情況,我在第一集「獲利優先」有提到一個故事,會計師說他們賺錢了,老闆說太好了,那拿一點現金出來勉勵員工,然後那位會計師就很尷尬的說「我們沒有現金,這部分錢已經被用在某處」。
如果我們沒有多元思維模型,看待事情的會變得主觀狹隘,並且扭曲現實,比如你只有心理學的思維模型,看事情會以心理學的角度、只擁有經濟學,就會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,就像一個拿鐵槌的人,眼中的世界像一根釘子。
我就想到,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看1學1、看2學2,老師們說要批判思考、獨立思考,卻很少要我們跨學科思考,我就是典型的這種人,學經濟就是經濟,學生物就是生物,從來沒想過,其實生物學的生態系統、達爾文的物競天擇、心理學可以運用於商業市場;傳播學當中涵蓋心理學、經濟學等等。
或許有人會說,天啊一百種思維模型…這不就學到老都還沒學完?針對這點,蒙格解釋,你不用一百種都學會,而且也沒有人規定你要全部學會、馬上學會,但一定了解基礎又重要的學科,比如數學、經濟學、生物學、心理學,最最重要的是,實踐它、運用它,每一天比昨天的自己聰明一點,這會讓你一生受用,還能賺錢…就像他一樣。
為什麼我會認為擁有多元思維模型,就可以讓人生幸福呢?因為我是受益者。
我交過的男友當中,大概有一半是短暫而且不愉快的,如果要細究行為的話,真的有很多渣男行為可以分享,不過我分手時候都過不去,看起來沒事,但一個人的時候真的要死不活的,而且心結一直沒有解開,約莫兩年前再度經歷一場失敗的感情,我翻了很多文章,翻到一位心理師的部落格,由此開始閱讀親子關係、兒童心理學、人格發展到靈性書籍,瞬間腦洞大開,還解決我對爸爸的心結,現在看待情感的態度,也比較客觀理性一點。
當然我也沒有成為什麼超級專家,都是涉獵一點,用我知道的、能用得上的,解決我碰到的問題,當問題變得簡單,痛苦也變少了。所以多多學習,增加不同的思維模型,你的視野會更宏觀,不會在糾結芝麻綠豆小事,而能節省時間,讓精力花在更好的事情上。
第二個智慧:反過來想
畢業典禮上,必定會邀請知名人物發表對畢業生的祝福,那些大人物多半都是教你,如何讓人生更順利,然後就講了他們自己的成功秘訣,但蒙格不是,他說要給畢業生人生悲慘的藥方。
1.濫用藥物,吸毒
2.嫉妒
3.怨恨
4.反覆無常,一下想要這個,一下想要那個,不知道自己要什麼
5.不要吸取別人的教訓
6.碰到失敗後,就意志消沈
蒙格還有一帖藥方,他提到一句鄉下人的智慧:
我想知道我將來死在哪,這樣我永遠都不會往那去
想要悲慘人生,就不要記住這句話,比如,你知道酒駕很危險,但還要去酒駕;你知道前任是不值得留戀的渣男渣女,你還是苦苦哀求她回頭。
想當然,聰明的你們都知道,這些都是反話,你要是真的去做了,人生一定是悲慘無比。
據我個人經驗,與對身邊人的觀察,不幸福感來自不確定,我們不知道這麼做對不對、好不好,或是對未來的方向感到茫然,所以才會問「賺大錢的方法?」「該不該創業?」,說真的,世界變化那麼快,在你猶豫時,世界就翻轉了,沒有人可以給肯定、永遠有用的答案。
既然你不確定正確的方法,那我們就反就來想,先避開會跌倒的地雷,例如蒙格的七個悲慘人生法,我們可以避免;想賺錢,反問自己「怎麼樣會變窮?」,經營一家公司,反問自己「怎樣做,公司會失敗?」;不確定未來想走的方向,先問哪些方向是你不要的,減少不確定,你便能掌握人生,獲得幸福。
第三個智慧:期望別太高,做能力圈的事
有很多的不幸福感,來自現實與期望的落差,而感到失望、痛苦。不管是執行一項計畫失敗,還是對情感抱有太高的期待,我們要做的,就是別有太高期待,做能力圈的事情。
蒙格說了一段話
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圈,但要擴大那個能力圈是非常困難的,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麼本領,如果要玩那些別人做得很好,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,那麼你注定一敗塗地,要認清自己的優勢,只在能力圈裡競爭。
剛開始看這段話,我不太能理解,《刻意練習》、《心態致勝》這兩本書都說,一個人的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,怎麼蒙格說要擴大能力圈很難,還叫我們要在能力圈競爭呢?這樣不是自我設限了嗎?後來我前後文多讀幾遍,才懂他的意思,蒙格並不是叫你擁有什麼能力、做什麼事情,而是認清自己的能力界線,然後持續擴展能力圈。
在感情裡,我們不要期待另一半會給你安全感、給你金錢滿足,相反的,我們要做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,例如賺更多的錢滿足需求,學會獨處,學會自愛;在生活中,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優勢,發揮自的專長,同時發現自己的缺陷,持續學習、填補你的缺陷。
舉個例子來說,我之前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,工作是寫文章、企劃寫腳本、拍片剪片、自己主持、自己經營Youtube頻道,有不少朋友鼓勵我,延續工作的技能與知識,去當一位理財Youtuber,但一來我的財經知識非常薄弱,難有深度內容,二來我的剪輯、製圖能力沒有非常厲害,畫面呈現不夠美,也做不出精美又清楚圖表,所以我不會去做,我會寧願去當一位影片企劃,因為這是我目前最有把握的一項能力。
以上三個智慧,是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一小部分,同時是我認為很受用的地方,他的方法並非萬無一失,人會犯錯他也會,他所向世人傳達的是多加學習,多實戰應用,犯錯時才能及時修正。
也希望各位有所收穫。